10月16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实训楼南5楼成功举办了“AI赋能教师科研”工作坊专题培训。本次培训旨在推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科研创新的能力,助力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培训吸引了来自各二级学院的专任教师和主动参训的教职人员积极参与,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反响热烈。
本次工作坊分为A、B、C、D四个班级,A班和B班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博士、汪晓东副教授主讲,主题为“AI赋能科研与教学创新”;C班和D班由教育部高校教师国培入库优秀专家、中北大学薛英娟副教授主讲,主题为“AI技术赋能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应用与实践”。两类主题工作坊培训同步开展,内容各有侧重,满足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多样化需求。
汪晓东副教授在教育技术与AI融合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培训中,他系统阐述了AI如何重塑科研范式,涵盖科研选题、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学术写作、学术伦理等关键环节,并结合AIGC快速生成、AI课程重构等实例,展示了AI在教学创新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薛英娟副教授长期致力于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与教学改革,为AI智能体应用开发工程师。培训中,她重点介绍了DeepSeek科研应用方案、AI驱动的学术写作与课题申报、科研效率工具链整合、AI在课题答辩中的音视频处理技术,以及AI赋能科研型PPT制作等内容,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整套可落地的AI辅助科研工具与方法。
两位主讲专家详细讲解了DeepSeek、Catgept、豆包、腾讯元宝等主流AI工具的发展历程、版本特性及实际应用场景。他们强调,AI技术已不再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属工具,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通用赋能平台。无论是语音系、体育系,还是人文艺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均可通过AI工具快速实现课程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课件制作等任务,极大提升了教学与科研的效率与质量。汪教授特别指出:“AI正在打破‘必须懂编程才能设计程序’的刻板印象。如今,即便是小学生也能通过AI设计红绿灯系统,高校教师更应主动拥抱这一变革,将AI融入日常教学与科研中。”
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AI技术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许多教师在现场实操环节中积极互动,体验了AI工具的强大功能,并围绕自身学科特点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AI赋能教师科研”工作坊不仅是一次技术培训,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更新与科研方法的升级。通过系统讲解、案例分析与实操演练,参训教师不仅掌握了AI工具的基本操作,更深刻认识到AI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科研高效化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胡梦琪
责编:彭伊凡
审核:华春林、黄海敏